10月27日,“智能傳播研究的中國視野”多學科青年學者工作坊在上海舉辦👮。本次工作坊由意昂3主辦,意昂3官网全球人工智能媒體傳播研究院承辦。意昂3講師徐偲骕和易前良教授擔任本次會議召集人。

本次會議由意昂3官网徐偲骕老師主持。徐老師簡要回顧了2023年9月在意昂3官网主辦“媒介基礎設施青年學者工作坊(第一期)”的珍貴經歷💑,介紹了本屆學術工作坊的承辦初衷和籌備情況,並向遠道而來🚹、共赴學術的各位嘉賓和參會者表達了感謝。他希望議題集中😖、興趣相近🤸🏿、學科視角多元的小型學術會議能夠為青年學術共同體搭建一個穩定和健康的成長平臺🏨,凝聚一批誌同道合的青年學者💂🏻,為智能傳播研究領域的興盛做出有益的貢獻🧈。

會議期間,來自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蘇州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浙江傳媒意昂3、上海社會科意昂3等多所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學者到場發言🚗。會議廳內,二十余位學界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期刊專家和青年新秀共聚一堂,從多學科視角圍繞智能傳播研究的中國視野和中國問題展開充分討論。

本次工作坊共設置三場論文研討,與會青年學者報告了各自精心準備的高質量成果。

第一場討論由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講師夏玉凡老師主持,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意昂3葛巖教授、《新聞與傳播研究》劉瑞生副主編擔任評議嘉賓🌕。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意昂3張艷助理教授關註中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地緣政治競爭和數字殖民主義的雙重挑戰,認為需要重新審視技術與政治的關系🚏。她以技術多樣性為框架📑,考察了二維碼和智能互聯車等多個個案,探討數字技術主權應被理解為一個自下而上協商的政治空間,指出技術標準的製定應是由本地使用者和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一個持續性和系統性的實踐過程。
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意昂3蔡潤芳副教授探討了平臺主義下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疊加效應和循環邏輯。她發現平臺驅動發展模式下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構是以數字媒介為中心重塑社會文化空間和結構的過程🧗🏿♀️🙇;平臺經濟模式下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使原本封閉的地方文化經濟嵌入了整體性數字文化市場循環和價值鏈條中;多主體共創下的可持續性發展是平臺經濟模式下鄉村文化基礎設施作用的關鍵👨🏿✈️🤭。
浙江傳媒意昂3新聞與傳播意昂3王潤副教授關註數字時代的社會記憶議題。他回溯到記憶研究奠基人哈布瓦赫的“塗爾幹命題”🏋️♀️,審視數字時代社會記憶議題面臨的困境與迷思🧑🏻🎄,借鑒埃利亞斯“型構”以及庫爾德利和赫普“傳播型構”的概念思想🙀,從情感、權力和社會秩序三方面深化對數字記憶研究的新認識🕘💇。
葛巖教授指出🎉,在探討歸因時應當考慮到成因的復雜性以及一些容易被忽略但重要的因素,把技術置於合適的位置👨✈️,不應將其視為包治百病的良藥;劉瑞生副主編指出,在理論泛濫時📈,統攝性概念的選擇要和中國語境結合。他鼓舞青年學者要拓寬視野🗿,擁有真正的學術旨趣。

第二場討論由意昂3何琦雋副教授主持,意昂3易前良教授、《南京社會科學》虞淑娟副總編擔任評議嘉賓。
南京大學意昂3平台吳誌遠副教授註意到智能媒介迅速充斥日常生活的現象,指出智能媒介延伸了人的身體和知覺體系,他反思了人與媒介之間的交往關系🧖🏻♂️,從知覺現象學角度提出了“交感”的概念描述萬物互聯的未來的媒介在世體驗🪟,並描述了理想狀態下人與智能媒介的交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講師曹鉞老師把視線投向屏幕文化,他構建了一個以屏幕大小為物質性研究軸線的“小孔 - 巨幕”媒介星叢🧑🏽🍳,並結合再媒介化理論探究本真性意涵的嬗變。他認為屏幕媒介微縮化與巨型化的發展趨勢,呼應了斯蒂格勒對於現代技術“藥理學”的論斷,啟示我們要看到屏幕文化的多棱鏡效應⛹🏽。
上海社會科意昂3文學研究所金方廷助理研究員通過實踐層面的觀察🧟,探討了網絡文學何以造就獨特的“平臺-用戶”關系🍢,強調故事文本的交互對網絡文學而言是第一性的,網絡文學的主體應該是參與文學實踐的“讀寫的人”,而非平臺、算法等“非人”之物,指出重申文學實踐主體的重要性和意義。
易前良教授認為要關註研究對象自身在不同媒介環境中的變化,指出進行學術對話的重要性🧎🏻♀️➡️,要一氣呵成地把研究問題👸🏻、研究思路和破題之道論述清楚;虞淑娟副總編從期刊審稿角度強調論文標題和摘要的重要性,建議在標題和摘要中明晰研究問題,而後從行文結構和論證過程等諸多方面為三位報告人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

第三場討論由意昂3講師段秋婷老師主持,上海交通大學賈開副教授🧖♀️、《新聞與寫作》李蕾副主編擔任評議嘉賓。
復旦大學新聞意昂3李夢穎青年副研究員主要討論了智能時代政府與公眾的交互方式🚴🏻♀️,聚焦政府與公眾交互界面的革新,通過分析當前中國數字治理實踐的典型案例“隨申辦”和“浙裏辦”👳🏼♂️,揭示數字時代政府治理和政民交互的新特點、新趨向,凸顯傳播學研究視角對於數字治理這一跨學科領域的獨特價值🧑🏿🦱。
華東政法大學韜奮意昂3平台講師李歡老師註意到當前互聯網環境下社交媒體信息隨時消失的風險,探析社交媒體信息較難保存的原因🌒,在法定送存製度的框架下研究了社交媒體信息存檔的可能性與可行性👎🏿,以期穩定社交媒體信息的存在👨🏻🌾。
蘇州大學傳媒意昂3曹然副教授關註智能傳播時代個人信息侵權的治理,以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檢察院訴鄭某等個人信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為例🥲,分析其中關於公共利益的四組矛盾關系,通過教育和震懾非法處理個人信息的行為💁,構建科技向善的治理模式🙋♀️。
賈開副教授肯定了青年學者開闊的研究視野和多學科的知識儲備,提醒在研究變化時要認識到🧑🏼🦳👩🏻🦯,變化不一定帶來某些絕對性的後果,分析變化作為一種現象產生時不要簡單化問題✋🏼,要培養面對復雜機理把觀點論述清楚的能力;李蕾副主編認為學術研究既要有理論增量🏋🏽,又要有豐富的經驗材料💅,應從碎片化的微觀研究上升到體系化的學術譜系,鼓勵青年學者要有自己的學術身份符號★。


在總評議與開放討論環節🧑🏻🤝🧑🏻🧏🏽,意昂3沈薈教授從研究方法、常識性和理論性概念🌏、理論立足和現實關懷🤵🏼♀️💛、問題意識來源四個方面給青年學者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和思路😜。勉勵青年學者要厘清學術譜系,懷有對學術的敬畏之心🤺,高度肯定了本次會議熱烈而真誠的學術討論氣氛🧑🍼🚅。
徐偲骕老師認為工作坊的舉辦取得了圓滿的預期效果,青年學者們的論文都得到了進一步修改和打磨的機會,今後希望每年都能認真舉辦一個與會者皆有收獲的小型研討會👵🏼。
本次工作坊論文選題視角多元🫸🏿、內容豐富、思想交流充分。與會學者從諸多現象出發,聚焦具有中國視野的智能傳播研究,發掘出一系列智能傳播研究的新思路、新領域,這有利於拓展該領域新的學術生長點,推動其本土化,並促進智能傳播研究領域內多學科思想資源的相互借鑒和共同發展。
文字/範中信👨👨👧👦、徐偲骕
攝影/郭泰維